离婚财产纠纷:丈夫出轨给情人转账,妻子能否要回?女子张某与男子杜某经人介绍相识相恋,2011 年步入婚姻殿堂。原本应是携手相伴、相互扶持的二人,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,却遭遇了重大危机。杜某在生活中结识了史某,随着交往的深入,两人发展成了情人关系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在近两年的时间里,杜某瞒着妻子张某,通过微信转账、发红包以及直接送现金等多种形式,累计向史某赠予财物,价值高达 2.7 万余元。这些财物均来自夫妻共同财产,杜某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妻子张某的合法权益。
纸终究包不住火,杜某的出轨及赠与行为被张某发现。得知真相后的张某,内心充满愤怒与委屈,她第一时间要求史某返还丈夫赠与的财产,然而,史某却拒绝归还。无奈之下,张某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,将丈夫杜某及 “第三者” 史某一同诉至法院。张某在诉讼请求中明确要求,法院确认杜某的赠与行为无效,并判令史某返还全部 2.7 万余元财物。
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深知此案不仅关乎财产纠纷,更涉及家庭关系的破裂与修复,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矛盾。于是,法官通过电话多次与双方当事人联系沟通,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,详细了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,充分掌握了双方的诉求和意见。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,法官决定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,希望能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端。
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,情绪异常激动,言辞激烈交锋。为了有效化解矛盾,承办法官采用了 “释法明理 + 心理疏导” 相结合的方法,并运用 “背对背” 调解策略。
法官先对被告史某和杜某进行释法明理。法官指出,根据我国法律规定,在婚姻存续期间,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,杜某单方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予他人,此行为已严重侵犯了妻子张某的合法权利。而且,这种赠与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,从法律层面看,该赠予行为应为无效,史某理应将受赠财产予以返还。同时,法官严肃劝导杜某和史某,他们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行为,与我国《民法典》中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背道而驰,杜某违背了夫妻间相互忠实的义务,严重伤害了妻子和家庭。他们的过错行为不仅破坏了张某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,也对社会公序良俗造成了不良影响。
另一方面,法官也积极劝说原告张某。法官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,提醒张某考虑到与杜某多年的夫妻情分,以及二人育有一孩的现实情况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完整的家庭环境,给丈夫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,或许能让家庭重归正轨。法官鼓励张某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此次危机,尝试修复破损的婚姻关系。
在承办法官耐心、细致且专业的调解下,僵持的局面逐渐缓和,当事人之间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。被告史某同意返还 2.7 万余元财物,杜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真诚地向妻子承认了过错。听到丈夫诚恳的表态后,张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,她表示愿意再给丈夫一次机会,前提是杜某能够彻底回归家庭,以后遇到事情多与家人沟通,共同守护家庭的完整与幸福。至此,这场因丈夫出轨行为引发的纷争,在法官的倾力调解下,终于得以平息。
此案的成功调解,不仅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,还鞭挞了丈夫及其情人的不道德行为,维护了一个家庭的团结与利益。法官提醒广大民众:追求爱情本身并无过错,但任何违背公序良俗和突破道德底线的 “爱情”,必将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。特别是婚外赠与行为,这不仅是对婚姻忠诚原则的公然践踏,更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严重挑衅。从法律层面来看,此类行为被明确认定为无效,既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,也无法实现赠与者所期望的法律效力。希望每个成年人都能时刻保持理性与自我克制,严格谨守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底线,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爱情、珍视家庭、崇尚法治与美德并行的和谐社会环境。
律师解读:原配追讨赠与 “第三者” 财产的法律依据与实务要点
在婚姻关系中,夫妻共同财产的保护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因一方婚内出轨并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 “第三者” 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。此类案件不仅关乎财产权益,更涉及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的交织。从法律专业视角深入剖析,有助于在遇到类似困境时,合法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。
一、赠与行为为何无效:法律原理剖析
违反夫妻共同财产处分规则: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,若无特别约定,夫妻对共同财产形成共同共有关系。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对全部共同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所有权,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重要处理决定时,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,取得一致意见。一方擅自将大额夫妻共同财产赠与他人,如案例中杜某向史某累计赠予财物价值高达 2.7 万余元,明显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范围,属于无权处分行为。这严重侵犯了另一方对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,违背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规则。
违背公序良俗原则: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统称,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。有配偶者与他人婚外同居并赠与财产的行为,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婚姻家庭的稳定,挑战了社会伦理道德底线,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。在法律层面,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杜某与史某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,并赠与财产的行为,因违背公序良俗,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。
二、原配如何维权:证据收集与诉讼策略
证据收集要点:对于原配而言,收集有力证据是维权的关键第一步。首先,转账记录是重要证据之一,包括微信转账记录、银行转账流水等,这些记录能清晰显示赠与财产的时间、金额及流向,可直接证明赠与行为的发生。例如,通过查看丈夫的微信支付记录,发现其频繁向特定对象转账且金额较大,而该对象经证实为婚外情人,此转账记录即可作为关键证据。其次,聊天记录也极具价值,若聊天内容包含暧昧信息、赠与财物的协商或确认等,将进一步夯实证据链条。如聊天中一方提及 “给你买个礼物”“这钱你拿去花” 等表述,结合转账记录,能更有力地证明赠与行为的存在及性质。此外,若有证人证言,如知晓内情的朋友、同事等证明双方存在不正当关系及赠与行为,也会对案件起到重要支持作用。
诉讼策略制定:在诉讼过程中,原配通常将出轨配偶和 “第三者” 列为共同被告。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为由,请求法院确认赠与行为无效,并要求 “第三者” 返还受赠财产。在法庭辩论中,强调夫妻共同财产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一方擅自处分的违法性,同时阐述赠与行为违背公序良俗的本质。例如,向法庭说明夫妻共同财产是基于婚姻关系产生的整体,任何一方无权单独处置,而婚外赠与行为不仅损害了配偶的财产权益,更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,不应得到法律支持。对于 “第三者” 可能提出的抗辩理由,如不知情、财产已消费等,提前准备好反驳依据。若 “第三者” 称不知对方已婚,可通过证据证明其知晓或应当知晓对方婚姻状况;若 “第三者” 表示财产已消费,可要求其提供合理消费凭证,否则仍应承担返还责任。
三、法律后果与执行:财产返还与其他责任
财产返还方式与范围:一旦法院认定赠与行为无效,“第三者” 应将受赠财产全部返还。返还范围包括赠与的现金、物品等全部财产。若赠与的是房产、车辆等不动产或特殊动产,且已登记在 “第三者” 名下,应协助办理过户手续,将产权恢复至夫妻共同财产状态;若赠与的是现金且已被消费,“第三者” 应按照赠与金额进行折价补偿。在实际操作中,可能会遇到 “第三者” 拒不返还或隐匿财产的情况,此时原配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通过查询 “第三者” 的银行账户、房产、车辆等财产信息,采取冻结、查封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,确保财产能够顺利返还。
出轨方的其他法律责任:除了赠与行为无效导致财产返还外,出轨方在婚姻关系中因违反夫妻忠实义务,还可能承担其他法律责任。在离婚诉讼中,若原配主张离婚,出轨方作为过错方,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时可能会少分财产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法院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,会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,按照照顾子女、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。此外,原配还可依据法律规定,向出轨方主张离婚损害赔偿,以弥补因对方出轨行为给自己造成的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。